剧情介绍

贝琪(格蕾丝·富尔顿 饰)和亨特(维吉尼亚·加德纳 饰)是一对喜欢追求刺激的好友,某天,她们攀上一座高达610米的电视塔后,意外受困于顶端,面对恶劣天气和物资短缺,她们必须设法在令人晕眩的高度上活下去。

评论:

  • 应怀绿 3小时前 :

    “自己带来的自己要带走。”

  • 房锐精 6小时前 :

    石黑一雄曾提起自己在伦敦收留无家可归者的慈善机构做义工时,发现人们并不会直截了当地讲述他们来到这里的原因,最常见的情况便是,有些人觉得自己的痛苦经历太过于难以启齿,所以借别人的故事来讲自己的故事。于是当女主角弗恩来到游牧民的群体之中,倾听这些人讲述他们的故事时,我讶异于这些人的坦诚。这大概是因为,他们似乎并不把游牧当做逼不得已的生存方法,他们身上有着一种更崇高的使命感——有的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探索未曾踏足过的未知之地;有的为了不让生命留下遗憾,为往后的日子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正如女主角的漂泊,一方面是性格使然,一方面是对亡夫的感怀。片名虽说“无依”,但片中的人物又好似并非“无依”,房车为无可慰藉的他们提供了可依之地。

  • 井慧丽 8小时前 :

    “I am not homeless, I am just houseless.” 温柔又有力量,值得一座金狮。

  • 剑沛蓝 6小时前 :

    看完电影 同去的朋友问我 so what' do your make of it? 我思索了几秒这个问题是不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 我问她 you want to know what i think this movie is about? 她说是的 确定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正确了之后 我又思索了几秒 想 这部电影究竟是关于什么呢? Grief and loss 这样的定义也许过于宽泛 但这是我对Nomadland的最直观的感受 另一个感受就是cold 电影院很冷 看完电影我又开始咳嗽 但是更加冷的是电影 雪地 荒原 狂怒的海浪 雾气缭绕的山路 灰蓝色调阴郁的摄影 同伴的评价是 i don't know it's just so morbid she's so morbid

  • 帆梦 9小时前 :

    看得非常舒服的电影,像散文诗一样。来来去去,潮落潮起,自我放逐的旅者恒在路上。你能看到打零工、捉襟见肘的现实,也能看到每一次太阳从苍茫大地上升起的诗意。刻意离群索居,游离于亲密关系之外的女主,你能懂得她的孤独,也会认可她的选择。人性、历史大背景、自然的诗意,以近乎纪录片的松弛结构完美融合,得奖也合情合理。

  • 可桐 2小时前 :

    说难不难,但说简单却很难控制的一部电影,我觉得这个控制在于心无旁骛,导演也沉浸在这样的一段旅程中,好像有天然之力协助她展现了出来,自然且美好。对摄影控制得很好,对配乐的使用也很聪明,同时控制了意义这件事,不是为了有意义而有意义,麦克多蒙德的表演也很精彩,她就是维持自己,这一点和这个电影的拍法一样,就是keep,那句诗句里说“一切优美形象不免褪色”,但麦克多蒙德真正克制的表演达到了某种缓冲,她拿捏的很好,没有魅力四射的放松,也没有技艺精湛的紧绷,她就是演绎了一种上路,所有的东西都在前进或者后退,她也保持着自己和速度,哪怕是最后的那场哭戏,也只是微微的喘泣。一代山水诗人谢灵运曾有艰涩又经典的名句“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大概就是我看到的这部电影中的羁心了。

  • 卫文华 5小时前 :

    飘散着纪录片风格的drama, 让习惯了一种模式过人生的城市人看到了生命的其他活法,主动选择还是迫不得已。

  • 介博明 1小时前 :

    3.5星。和前一部《骑士》采用类似的策略,选取一个核心人物,透过其视点去观察周边环境和人物,可惜这次是一个虚构的人物,难度有所增加。既要保持人物的自发性,又要不经意地制造些许戏剧化情节。纪录混合虚构的拍摄方式在此用得并不理想,前半段女主角和真实人物同场时有掩饰不住的尴尬意味,后半段聚焦在女主角身上的故事似乎好一些。观众未必能理解每一个游牧者的真正心态,但是赵婷镜头下这个虚构人物令我信服。并不仅仅是经济危机,更多是对至亲的眷恋和回忆导致她走上游牧生活。于是后半段的重心转为角色如何学会告别,如何化解心中的执念,从此展开另一种新生活。

  • 幸思云 0小时前 :

    之前看过,忘记评价。为防止以后消失,先给个五星。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寂寥的荒原,没有目的地的旅途,有一种莫名的情绪抚慰作用。看完后我真的觉得焦虑的心平静下来了。看完想起了艾略特的《荒原》:爱尔兰的小孩,你在哪里逗留?那一段。说出来不怕您笑话,此前一直很抗拒开车,看完第一次开始考虑考驾照,甚至都开始搜索房车了。估计会成为我最喜欢的、会反复看的电影之一。

  • 墨宏阔 4小时前 :

    有太多可以说的东西了,流淌的画面里暗藏着巨大的属于一个中年女人的孤独的能量。应该推荐给56岁自驾游的阿姨看

  • 励采春 5小时前 :

    虽然很流畅,关注的议题和视角也足够独特,甚至有深刻的意义。华裔女性导演拿到国际奖项,这件事情也很振奋人心。但似乎特别的部分就是这些了。

  • 公叔俊达 2小时前 :

    真的就很马力克,尤其是科恩嫂的单人镜头的时候,所以还挺享受的。但是在这样的题材下又要刻意收敛政治表述又显得很失策,但是考虑到赵婷的移民身份,她也是更多的想审视而不是参与其中的,所以造就了镜头和人物中间的这种疏离感,反倒让电影有些不同。羡慕她作为一个中国出生的富二代可以起点很高的拍自己喜欢风格的电影。

  • 夕康复 9小时前 :

    终于看了。生活所迫,驾车上路,游牧人生,不想寄人篱下寻得安定,选了这条路就要走下去不能被短暂的舒适分心,于是半夜从床上跑回车里睡觉,女主强调她是“没有房子”houseless,而不是“无家可归”homeless,车就是她会移动的房子。导演通过一个虚构的人物讲述真实当代房车流浪者的故事,也加入了原著中的真实游牧者Linda May 、Swankie与虚构的女主Fern 互动对谈,使得影片有半个纪录片的感觉,虽然拍得很碎,但从碎片中传达出了房车流浪者的心境,值得静静观赏。

  • 合易云 7小时前 :

    摄影很好,故事嘛就基本只剩情绪烘托了。美国其实是个很适合做nomad的国家,大家反正都开车,退休老人更是有许多开房车到处去玩的。那年去黄石,就看到公园里有好多租的房车

  • 婧华 3小时前 :

    本片的精神底色或已从角色口中自行说出:美国的传统精神。既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又忠实于家庭和社群之爱,人际间以共情和互助为纽带。但与当初的西部开拓者不同,他们或多或少是被迫上路,是心灵中隐秘的伤痕无可弥合,唯有苍茫天地尚可安放。因此,本片虽具有马力克式的自然主义视野,但其内核更偏向《海边的曼彻斯特》式的伤痕书写。马力克的自然是存在的主宰或形而上的自在至高者,而赵婷对自然的理解更偏向将其作为心灵的空间,唯自然可容纳我们情感的本真,在苍茫天地间我们不必发现任何人,只用发现自身、治疗自身,并重新确证意义与人生。总之,本片的表象或是自然之诗,但其实质则是心灵之记。天地自然亦与现代社会相对立,它也相应地成为了失落者的新家园,但或许它本来就是我们的家园,是自足而不自负的人们,在荒芜的沙漠中,建造家与帝国。

  • 富擎苍 1小时前 :

    其实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自己那么喜欢马利克的作品,却完全无法领会《骑士》或《无依之地》

  • 大柔谨 9小时前 :

    1,有纪录片风格。2,是疗愈电影。3,相当于美国版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渐渐揭开整个人或家庭的真实情况,暗中情感激荡,却不给你发泄的出口。4,是个公路电影。5,探讨了生死,和《一天》结尾部分一样,还是疗愈。6,貌似公路电影都是疗愈的。7,没有一个台词和画面是无用的,全部细节都是伏笔,在后半段一个个呈现。二刷的时候,一开始就会有2个感动点扑面而来,真的是细节控。8,缺点也是一样,太完美了,每一个坑都完美的填上了,甚至刻意而为之。谁会记得几个月前送你一个打火机的路人?9,《大佛普拉斯》并不需要交代的那么清楚,却依然震撼。留白其实也是一种完美。10,细节伏笔:全部细节都是在出现后才交代,让观众恍然大悟,犹如画卷,一步步揭开她完整的人生和性格特点,非常值得二刷。11,鲁多维科·伊诺第的钢琴曲作品。

  • 双世敏 4小时前 :

    前一个小时觉得此片不过是技术上相对于《骑士》更成熟了,剪辑更优秀,有些画面快刀斩乱麻的舒爽。后一个小时渐入佳境。

  • 帛语蝶 5小时前 :

    一宗产业的倒闭好像树倒猢狲散,“萧条时代”三连击的第三击,但是看的过程中感受并不深刻,惟觉个中似有一种亚裔人最擅长的巧妙的不得罪人。是想要触及保障不健全的痛点吗?No,有些人只是不适合屋檐下终老,有些人不喜欢被领带拴住的生活,还有些人希望路上能够重逢逝去的亲人。世代流传的母题仿佛轻松找到了解答,或诗意或温情,但直觉告诉我这并不是真相。最好拍成纪录片,否则就会像这样,编导的才华驾驭不了素材,给出的解答煽情但缺乏根基,某些滥俗的升华,干脆成了鉴别村花的那粒豌豆。

  • 仆梦旋 8小时前 :

    Don't make me sad, don't make me cry. sometimes love is not enough and the road gets tough, I don't know why.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